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皇后尺寸床組 之二 製作過程

結構由五根床腳,三根主樑,兩根小樑,以及四根邊樑組成,週邊再以三片床框合圍,組成整個床架。主樑與小樑以上下交錯方式互卡,邊樑再以鳩尾框住主結構,床框再用螺絲與圓柱帽與邊樑鎖定。

床架結構

梣木一開始買了70英材,其中厚度5/4英吋買了40英材,其餘是兩英吋厚。設計的部件尺寸厚度有3, 5, 6公分這幾種,原本是想兩英吋用於5公分,5/4英吋則用於3與6公分厚的部件,後來才發現數量估算過於樂觀,之後還陸續追加了近35英材。此外,也沒考慮板材先天的變形曲度,過份樂觀的拿厚度太剛好的板材製作長尺寸部件,也造成很大的問題。


我自己解決後面那個問題的方法,是將長尺寸部件拆分成幾個較短的零件,再以榫卯結合,藉以降低曲度變形的影響,但這樣做其實很費工。短零件組成長部件的方式依照不同需求而採用不同的榫卯結合方式,例如外框希望木紋能有一致性,因此以胡桃木連接兩片短零件,並以圓棒強化結合處的受力強度。



短料結合成長部件

試組裝時整個床架非常穩固結實,但也重的不得了,自己檢討後覺得結構所有部件的厚度都可以縮減0.5~1公分,主樑數量也可以從三根刪減為兩根,降低材料的使用量並避免需要用短零件組成長組件的情形發生。

床頭櫃的骨架以KD螺絲組裝,這是個人的試驗。考量的原因是組裝拆卸方便且強度足夠。
上圖:KD螺絲試做
下圖:床頭櫃與床邊櫃所需板料用拼板製作


上圖:床組整體照
下圖:床邊櫃一隅

皇后尺寸床組 之一 設計想法


友人向我訂購了一件床組,除了功能之外,對於材料、顏色、工法等都沒甚麼特別要求,這就讓我很難辦了,這表示我得自己決定。

以往的家具為了防腐防蟲多會上漆,上漆後呈深棕色,因此很多人喜歡深色的家具,因為符合他們對木製家具的既有印象。如果是小品件的深色家具就沒太大問題,但如果是大型深色家具,尤其是擺放在面積不大的居家空間中,往往會有沉重、佔用面積的感覺,讓房間顯得有點狹小,所以如果業主沒特別要求,大多數我會選顏色較淺、不會與淺白色牆面形成強烈對比的材料。這次我選的材料還是用梣木。

至於製作工法,由於床組很大、梣木很重、榫接不膠黏的活榫(例如札榫)製作費工耗時且沒有現代螺栓強度大,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至少外觀上可以看見榫卯的呈現,內部則視狀況而定。整個床組可以分為床架、床頭櫃與床邊櫃三部份,床邊櫃最小因此以全榫卯製作,床架的組件都很大且有搬家拆卸的可能性,因此以榫卯(interlock)搭配少量螺絲+圓柱帽的方式製作。床頭櫃骨架用KD螺絲,但外層用榫卯。

在外觀形式方面,床頭櫃是為了風水避樑,因此我把心力主要放在床架上。我自己研究的結果是床腳的位置決定了床架的形式。一般而言,床腳多位於床框的四個角落,因此床墊與身體的重量是藉由床板(或排骨)傳遞到中間的骨架,再傳遞到周邊的床框,然後再傳遞到角落的床腳。

但如果想要在床框顯露榫卯,四個角落應該是最佳位置,而由於床腳佔據了角落,導致能表現的形式不多,大概是透榫加上插銷。因此我想把床腳內縮,讓床框有漂浮的感覺,比較不會佔據空間及沉重感,同時床框角落也有比較大的餘裕能表現榫卯之美。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床腳內縮導致重量的傳遞途徑變得不一樣了。床墊與身體的重量會從床板(或排骨)傳遞到中間骨架,然後直接傳遞到內縮的床腳,四周的床框不再負責力的傳遞,其功能變成圍合床墊。由於不須負擔重量的傳遞,床框如同現代建築的外牆被解放了,承重牆(床框)變成了外皮(床框),在尺寸與外觀上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