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新家建構計畫

小孩漸漸長大了,家中的空間鐵定不夠,雖然前一陣子東移西挪南丟北送的勉強整理出一個堪用的狀態,但進入青春期之後,小孩大概會要求有自己的空間,所以我們打算換到一個比較大一點的地方。

我自己是學建築設計的,雖然已經退出這個職場有好一陣子了,但受過的訓練仍持續地影響著我。對我來說,家,是一個比其他空間更特別的地方。理想中的家(雖然理想意味著不是現實)應該是充滿情感、回憶、溫暖的場所,即便現今的社會變動快速,但家應該盡可能扮演一個可被依戀的角色、可錨定的港口。

因為這個原因,我不太想用「設計」的方法來營造自己的家。我想用慢慢建構的方式。一來,設計這個詞被誤解濫用了。我比較贊成謝英俊建築師的看法,大意是:「設計只是提供一個架構,建造完成只代表這個架構建立了,而之後填入的內容要靠入住者」。這意味著「家」沒有「完成」這件事,隨著時間更迭,我們的成長、衰老、新增或離去成員,家的狀態也緩慢但持續地改變。

情感與記憶,除了照片與文字外,有時會以物品、空間、特定的氣味或氛圍,作為依附對象。一把梳子、角落的某張椅子、廚房特殊的光線與味道等等,但終歸到底,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經營才會成型的狀態,依戀是時間與情感交織的結果。有這種認知,「家」不應該用廉價花俏的建材、快速卻無法讓物品被再利用的施工方式建造。我想試著用以前珍惜、尊重材料的方式來製作新家所需的家具,希望這些家具是可以經歷歲月的洗禮。

不過我也很清楚,這個「用以前的方式」只是用那個惜物的概念,即,希望這些家具都是必要且會被珍惜的。但家具的設計與製造方式卻不一定要侷限於固有的傳統。設計與製造可以是傳統,也可以是現代的,端看是否能滿足家的需求。

因此,接下來的計畫是這樣的。

檢視現在過的日子、想像新家未來的生活樣貌,並根據這個想像對現況加以調整。不過自己也必須清楚,物品只是物品,凝聚家人感情的,終究是關懷與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