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非洲雞翅原木桌


這是一個新嘗試,原本只是幫朋友找市面上既有的原木桌廠商,但是市面上的原木桌大多是桌板加上鐵桌腳,但是朋友似乎不喜歡這種組合,於是後來直接交給我做。

因為要搭配黑胡桃餐椅2.0,於是要深色的材料,但朋友想試其他木種,於是選了非洲雞翅木。

整塊桌板厚約6~7公分,長約175,寬70左右,重量不輕。桌腳部分因為要承受這麼大的重量,而且雞翅的紋路已經非常亮眼,因此採用簡單一點的形式。

因為尺寸不小,搬運路徑有尺寸限制,因此必須把零件運到現場組裝。我決定短軸部分用榫接,長軸部分則用螺絲結合,但要看起來像是榫接。


其實工法並不複雜,但因為木材很硬,因此很費時,其中桌面的處理花費最多時間。原本要用滑軌+路達,但這張桌板已經很平整,因此就直接用磨砂機處理。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簡單書桌

事情總是沒有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之前做了一個大桌子,想說可以讓家人在這裡一起用餐、工作、娛樂。想像總是很美好,但實際上這張大桌子大部分只有我與老婆兩人使用。

另外隨著小孩漸長,他們也越來越想擁有自己獨處的時間與空間,於是作業是趴在自己房間地上寫,遊戲是躺在床上打,這對眼睛很不好,但一直唸他們也沒什麼用。想想以後他們還可能要念好幾年的書,乾脆做張簡單書桌。

設計的發想是這樣的:

因書桌要放在臥室,因此尺寸不能太大,約60x120公分,造型也不想做得太複雜,並希望日後能重複拆裝。



因為尺寸不大,所以不想裝太多抽屜。一張不大的書桌卻裝了很多抽屜只會讓工作時的姿勢變得不舒服,足部空間因受侷限而無法舒適地伸展。

其實只要稍微想想自己念書或打電腦時身體的各種姿勢或動作就可以知道,坐在書桌前的身體會不停地變換姿勢,一個太重視收納機能的書桌,會導致狹窄而侷限的足部空間,我自己是無法長期處於這種狀態。



因為要能重複拆裝,且希望能像IKEA家具一樣能平整包裝〔盡量〕,因此這張書桌只有短向採用榫接膠合,而長向的結合則用內六角螺絲搭配內外牙螺母。



製作細節:

桌面用紐松拼板,但是怕紐松還是太軟因此四邊用橡木圍一圈保護。椅腳也是用橡木製作。



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

餐椅2.0 試做

從過年以後都在試做這張餐椅,總共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

期間陪小孩居隔,之後左手虎口因託大而被鑿刀割傷並縫了三針。

然而這些都不太是花三個月的主因,最耗時間的還是嘗試與猶豫,往往一整天都在想該怎麼做,但最後其實也沒太大的修改。反而是整張試做的成品出來後,看到了全貌,才想到這裡可以怎樣、那邊可以如何如何。

還好只是試做,等正式動工時有些細節都可以再修改。

結構回到了框架形式。關於這點,日後要再寫一篇說明1.0與2.0的差異。

上圖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新家建構計畫——電視櫃



        一起做木工的外國友人Jerry給了我五片舊房子的門片,他說是親戚在拆除舊房子時搶救下來的,房子是日治前期蓋的,因時間久遠,所以門片的狀況有好有壞,他的親戚說是台灣檜木做的。我們一起搓了些木粉來聞,覺得應該不是,但以我們有限的認識,也無法確定是什麼木種。後來他拍照傳給一位在台大工作專門研究木材的朋友,得到了台灣櫸木的答案。

        但之後,又有一位老家在金門的工作夥伴,他說這應該是福州杉,他家以前就是做榫接木作,當時福州杉從大陸運過來,直接泡在海水中,所以幾乎沒什麼病蟲害。我想,如果是從大陸運來的福州杉,那日治前期蓋的房子應該有可能。因為日本後來逐漸禁絕中台之間的貿易,泡海水的福州杉大概也進不來吧!

        門片上過藍色油漆,並寫有紅底燙金的吉祥文字,門片底端部份因濕氣而有不同程度的腐朽。


        我先把這些門片拆解,門片用榫卯及鐵釘組合,由於鐵釘很粗且表層生鏽,因此卡得很緊,我又怕如果沒清除乾淨,之後加工時藏在木頭中的鐵釘會傷機器,因此每根鐵釘都想辦法拔除,結果光是拆這幾片門片,就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

        在設計部份,由於電視機在台灣的客廳中有著近乎神聖的地位,是空間與視覺的重心,因此電視櫃也不能太過隨便,這就像神像(以及神主牌)與祭壇(或神明桌)的關係,只不過神像是跪或站的膜拜,而電視是坐或躺的差異罷了,但下方的神明桌或電視櫃都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品質」(其實就是要好看啦!)。

        雖說是電視櫃,但其實家中的電視已經壁掛在牆上,因此電視櫃的功能主要在收納音響器材及一些視聽週邊。不過我考量的除了「品質」之外,當然也要能將器材妥善的收納好;其次是能讓掃地機器人清掃電視櫃下方的地板。

        回頭談「品質」!這部份當然見仁見智,主要的想法大概有幾點:我不要垂直性太強的東西;與既有的沙發要能配合。

        不要垂直性太強,反而強調水平性,這是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從日本那邊學來並教給我們的東西。我覺得祭壇(或神桌)與電視櫃的差別就在這裡,祭壇強調的崇高神聖性往往會使用垂直感來塑造,而世俗的電視櫃要營造舒適安逸的感覺,則有賴「躺平」來達成。

        在與客廳既有家具要能配合這一部份。坊間的電視櫃大多是對稱形式,好處是不管搭配什麼形式的沙發都可以,現代客廳大部份是二或三人沙發加一張貴妃椅,看客廳而採左L或右L的配置。當然,對稱形式對處於客廳中軸的電視來說,也是最安全的設計。而家中的沙發是3+2的配置,呈2在3的左邊的L型,既然是自製家具,我就不用遷就通用的對稱設計。

        最後的方案是,我盡量強調水平線條,「面」或「體」盡量靠右,並以一個懸空的抽屜櫃放在右邊做為頓點或收尾。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新家建構計畫——加大雙人床架


 

在舊家時,我和老婆是睡在一張拼湊的床上。

說拼湊的原因是,原本的床架尺寸是標準雙人床,但我們預定新家時,已經打定主意要睡一張較大張的床了,但沒想到新家才蓋到一半,我們的床墊就壽終正寢,這就尷尬了,我們是要買標準床墊來遷就現有的床架?還是買一個較大的床墊放在這張標準床架上呢?

為了日後睡眠品質著想,選擇其實很明顯,於是我只好在這個床架上,插入一片30公分寬,188公分長的木板,把這個床架拼湊成加大的尺寸好放置新床墊。但搬到新家後還這麼做就太落漆了。勢必得重新做一組床架。

我把前一張加大雙人床架做了幅度不小的修正。之前怕支撐力不足,結果用了過於粗大的骨架,攪的整組床架重到不行,於是這次把主要骨架尺寸縮小一些。此外,靠背也從床頭櫃改為床頭板。而由於我們購買的床墊非常重,因此必須考慮更換床單的方便性。

最後,是把整組床架連同床邊櫃都盡量懸空,全部的床組(包含床架及床邊櫃)只用五根腳架支撐。這是為了掃地機器人而做的,阻礙越少,掃地機器人可以掃的更快更乾淨。腳架內縮則是怕赤腳走路時不小心踢到會痛到唉爸叫母。

不得不說,掃地機器人真是好用,但要搭配合適的家具才能有最好的發揮。之前的床架離地縫隙不到一公分,掃地機器人進不去但灰塵及小物件可以,於是要找不小心飄進去的東西時,就會發現累積厚厚一層的灰塵。現在新家地板常時都時乾淨的,這對在家習慣赤腳的我們來說,真是非常重要。

床架的骨架用橡木,但外顯的部份(包含抽屜)則是用楓木。床頭板則是用胡桃木。不得不說,其實我很想用台灣的木材,不知道台灣哪裡有商業且永續種植,品質穩定已經乾燥適合作家具的硬木。


 由於老婆喜歡玫瑰,所以她那邊的抽屜用玫瑰形狀的把手。

我的則是黑色。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新家建構計畫——餐桌,家的中心

 


我在老婆娘家看到一張桌板,它有些地方腐朽得很嚴重、有些地方有燙傷痕跡、還有些部份有裂痕且呈些微扭曲變形,剛看到原始樣貌時有點難過,覺得可惜了一塊板子。不過這張桌板看得到的優點是尺寸不小,而且是完整的一整片,不是拼接的板材。

於是我就問岳母這張桌板怎麼來的,岳母說這板子跟我老婆同年了,是老婆出生時,岳父家因為工作需要而跟附近師傅訂的。數年後他們退休了,這張桌板因用不到且尺寸較大而被擱置在一旁。由於時間久遠加上儲放條件不良,因此狀況才會不好。


 

拿到這張桌板後,我打算做成一張餐桌放在新家中,作為家中的活動重心。舉凡吃飯、用電腦工作、小孩做功課、親朋好友聊天等各種活動,希望都在在這張桌子發生。

既然如此,那它就得附上一些收納功能來放置常用的物品,例如常用藥品、鏡子或指甲剪這類小東西、筆記型電腦、小孩正在看的書等等,不一而足。為此我必須增加一些抽屜在這張桌子上。

但是我個人很討厭桌板下方有抽屜,這樣翹腳或入座出座時會卡到大腿,也很討厭桌板底下有直立式的抽屜櫃妨礙腳的伸展。

將舊漆磨除後,發現紋路非常美麗,可能是靠近根部的板材。我決定在這張板材外緣再套一圈外框,用相框的概念把這美麗的紋路包裹起來。腐朽的部份清乾淨後用環氧樹脂灌注封填。

外框則是挑選顏色接近且材質結實穩定的柚木來校正這張板材的扭曲情形。



抽屜是比較頭痛的地方,最後我將兩個長邊相對的兩張抽屜整合成一個。會這樣做的原因是我找不到現成的五金滑軌可以讓我把抽屜藏的比較靠近桌子中心,而又能完整拉出取物。這個作法讓我可以收納夠多的物品,抽屜可以完整拉出取物,同時入座出座時不會妨礙的雙腳。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紅橡搖椅

去年十一月,友人托我製作一張搖椅,大概月底我把設計草圖畫好,然後開始在電腦上繪製詳細的尺寸並修正設計。

本來打算家中的餐桌完成後要接著開始製作,但沒想到後來得分神處理一些圖表與數字的工作,每天腦中想的就是數字、數字、數字,不但拖延了餐桌,也連帶拖延了這張搖椅。後來覺得我實在不適合一心多用,就先將這件工作擱著,先解決手上的餐桌與搖椅。

緊接著老婆之前訂的預售屋也完工交屋,我又得繼續忙新家的室內設計與監工。而我上一次做空間類的設計的工作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時間了,且對室內設計只有概念沒有經驗,還好有大學學弟介紹好的工班並不吝分享他的想法,有富經驗的朋友在旁邊支援,總算讓新家的設計順利進行。裝修開始進行到中期後,我才不必每天在工地監工,也才有時間把這張搖椅完成。

在設計完成要開始製作時,我猶豫著是否需要先試做個原型椅,但由於時間不允許,因此我只試驗了一些特定榫接部位的作法與強度後,就直接上陣了。幸好最後的結果自己還算滿意。

關於設計:

搖椅與其他椅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之所以能前後擺動的弧形底桿(我不知道怎麼稱呼,先這樣命名)。但如果這個弧形零件孤零零的一個,與椅子的其他零件無關,就好像一張單純的椅子直接架在兩根弧形木頭上,那就險的非常突兀。

因此我希望這張搖椅可以達到的特點是,從扶手、前後椅腳、到搖椅最重要的弧形底桿,有一體成形的感覺。

於是我先畫了草圖:


接著在電腦上根據人體尺寸加以修正。由於乘坐者是一位年長女性,我自己的經驗是年紀越大,平衡感會減低,也不太喜歡劇烈搖晃。此外也怕長者不容易起身,因此我降低了椅子前後擺動幅度,並盡量降低椅子重心。雖然讓搖椅比較沒那種搖擺的樂趣,但這大概也是必須妥協的事。

選擇的木種是紅橡木,一種帶淺淺紅色,質感紋理都略帶粗曠的木材。


之前在工坊拍攝了一些組裝與完成的照片,但不盡理想,果然光線與場景是決定性關鍵啊!





有人懷疑這張搖椅的結構是否能承重?嗯,木材並不是只能承受壓力,它也能承受拉力,當然,也受惠於今天黏著劑的強大力量。至少,目前為止七、八十公斤的人坐上去是沒有問題的。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餐椅 1.0

 


趕在中秋節之前把這個案子完成。

這個設計是朋友委托的兩個作品其中之一,另外一個作品是板凳。

概念的發想是:

抽象來看,椅子是由幾條線條結合而成。這些線條負擔某些機能,例如單純以力量分佈來看的話,大部分的椅子設計是將重量施加於水平元件,然後再傳遞到垂直元件。或者更細一點來看,這些重量有軀幹支撐、手部支撐、背部支撐等等。

大部分的椅子設計會將這些重直水平元件組合成框架的形式。框架是一個強韌輕巧的系統,用來做椅子是很棒的選項,但是對我來說,框架的限制也比較大,這是因為在一個框架中,線條多半擔任立方體中「邊」的角色,框架的整體性而不是線條的獨特性比較容易被感覺到。

藉由這次的機會,我想試試一個由比較自由的線條所組成,但又不會自由到耗費太多材料的設計。

我的作法是稍微調動框架的組合方式,將水平的線條盡量放在框架的內部,而強調垂直的線條。

此外,我也稍微改變原本熟悉的「框架的觀看方式」,讓垂直線條更加突出且獨立。

最後我將所有的垂直線條都設計成曲線,一部份是有人體工學的需要,另一部分則是更加強話線條的獨立性。

這樣做有沒有缺點?當然有,它犧牲了一些框架結構的強度。

坐板的部份,則是要向Sam maloof致敬。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小板凳 3.0

近日總共做了四張小板凳,分別是小板凳2.0兩張與小板凳3.0兩張。

標題為什麼跳過2.0而直接到3.0?

之前一直想嘗試新的做法,一個月前也真的卯起來做了兩張,就是2.0,但結果未盡理想,很多細部處理得不好,原先以為可行的做法,真正做起來才發現問題一堆,例如缺乏適當的工具、治具設計不良、實驗新做法導致施工順序沒考慮好、太專注於新作法的實驗而忽略了整體美感的平衡,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錯誤累積起來有點嚇人,想當然結果與原先的美好想像也天差地遠,於是就先擱下了。

 檢討後覺得該回頭從自己已經熟悉的方式加以改良,再做了兩張,結果就是3.0。




這張給自己的挑戰只有一點點,弧線處理橫桿的十字搭接,以及部分細節的修飾。




 接下來會從目前的做法再加以延伸,但2.0失敗的做法也會檢討修正後再試試,希望可以有不一樣的東西出來。

 

有機會再來寫寫2.0失敗的原因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