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並檢視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以及內外在需求,然後想像未來的種種可能性之後,我們希望能達到一個較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態讓我們的生活形態與外在環境較良 好的整合在一起,並且是符合我們對未來的想像的。但是台灣大部分的家庭裡,這種比較和諧的狀況卻不常見。或許是我們不習慣自己動手改造自己居住的環境吧!
如果從小沒有自己動手的習慣,通常長大也不太會想要親手營造自己居住的環境。之前的工作經驗讓我發現,有很多業主在委託建築師設計時,會希望設計者能夠將 室內設計也一起做完,這樣他們搬進去時就有一個完美的家了。他們似乎沒想過「家」是需要時間經營的。或許,台灣的生活環境太方便也太制式化了。舉例來說, 在台灣的住宅市場上,通常一般人所能獲得的商品都已定型化。無論是公寓大樓的三房兩廳,或透天販厝的機能分層,一般而言都是大同小異。我們或購入、或租賃 這些住宅,然後再制式化的填入從市面上買到的相應家具。也就是說,「客廳」就擺「沙發組」和「電視櫃」,「臥室」就擺「床組」、「衣櫃」和「梳妝台」。
通常這些住宅商品都是由沒有太大想像力的建設公司所提供(其實這些建設公司採取保守的態度也是應該的,畢竟牽涉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這種規劃及使用的 方式或許有其傳統的合理性,但卻不是絕對的,尤其當前社會的生活形態愈來愈複雜,單親家庭、單身者、老人家庭都愈來愈多時,這種為核心家庭(雙親及小孩) 所設計的住宅就愈來愈不適合上述者所使用,而即使是核心家庭,其生活形態也往往有者巨大的差異。因此,對這種制式化的居住商品做適當的修正調整,才能適合 居住者使用,並把整個家庭的「重心」的提煉出來。要做到這一點,我覺得首先必須做到先前所提的「反省檢討」的工作。
但是一般的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所專注的工作往往是空間的造型、顏色、材質、氣氛等形式上的掌握。的確,這是我們這一行所受專業訓練的特長,但同時也是限 制。他們無法花時間和委託者溝通,並觀察委託者的特質,而他們為求顯現專業價值,有時也必須說一些別人不太能理解的行話,這時,委託人自己對深思熟慮過後 深信的某些價值的堅持就十分重要了。計成在園冶所提的「七分主人三分匠」可以用很多種觀點解讀,這也算是一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