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位元城市

對「建築」下定義,從後現代的角度來看,似乎是一個謬誤的動作,但如果我們不把「定義」這件事看成是一種規範或指導原則,而將它看成是一種對未來的想像藍圖,那「定義」就變得不那麼僵硬。



在閱讀完William Mitchell的著作『位元城市』後,所得到的第一個感想是,過去對建築的看法有大幅修正的必要,而且建築很可能像電影一樣,成為另一種綜合藝術,而要達成這樣的狀態,寬頻網路與虛擬實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這樣的感覺從何而來?首先,讓我們丟開技術、政治、經濟或文化等相關問題而回到數年前由黛咪摩兒與麥克道格拉斯所主演的電影「桃色危機」。在片中,麥克道格拉斯為了追查一件攸關自身安危的機密而以虛擬實境的方式連線到馬來西亞的一間電子工廠調閱相關資料,在片中,我們的男主角所使用的人機介面並不是像現在的電腦所使用的圖形界面(或更早之前的文字介面),而是以空間、以五官為對象的「空間介面」。從這一點出發,似乎讓我們對建築與網路之間看出一條與以往不同的道路,我們不必在乎概念是否能夠「落實」,因為「落實」已經有了其他的意義,我們所需要關注的就如同電影導演一樣,現今電影工業的各種技術已經讓導演能夠拍攝出他所能想像的各種畫面,因此重點必須轉移到創意,或者應該說是「說故事的能力」。因為在未來,建築設計的工作可能有一部份會轉移到網路世界替各網站或各種作業系統設計空間介面,而既然網路世界不需考量經費,法規,甚至是物理環境或周遭基地的各項條件,那網路上(或虛擬世界)的建築就越來越重視是否能給造訪的訪客各種感官或知覺上的衝擊了。我們可以看看目前新型態的關於虛擬實境的科幻電影(例如目前最受討論且最受E世代歡迎的駭客任務),似乎可以確認這種趨勢。



從這一點來看,建築的定義在未來的世界中可能會有什麼改變呢?或者不談定義而思考它所可能產生的現象時,我們可能會發現,網路建築將由於生產成本的降低、生產時間的簡短而相對地變得容易生產,並且因為這種現象而容易被消費,並且轉過來影響其生產方式,也就是說,網路建築可能會因為消費需求的增加而大量且多樣化的生產,就如同好萊塢電影工業一樣,而「樣式」的形成將只是為了生產而生產,建築原本所攜帶的嚴肅意義會更進一步地被削弱。這種現象似乎反應了建築將成為阿多諾所說的文化工業,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阿多諾對於文化工業的看法。



而當網路建築的影響力日漸增強時,實體建築的意義是否會隨之瓦解,還是做為網路建築的對照而益形鞏固,其結果尚待觀察。



後記:



這篇文章是在西元2000年求學時所寫的一篇小報告,其中某些觀點我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例如,文中所提若在電腦運算能力不斷提升後,出現一種以三度空間形式為主的「人機介面」時,我們的實體空間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新局?



只要想像一下就能理解,未來的我們,利用即時通訊軟體在「聊天室」中和初次「見面」的朋友聊天,是在一個有三度空間感的虛擬空間中進行。甚至是,當我們開機時,作業系統所提供的人機介面就不是「桌面」,而是「工作室」時,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