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裡接到一份建商寄來的廣告,在這份製作精美的小冊子中,建商以美麗的照片說明他們的房子擁有多麼豪華、品味超卓,專為住 戶打造、獨享的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包括氣派比美五星級飯店的門廳、造景優美的噴泉中庭、視野寬闊的空中花園,甚至還有視聽圖書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彷彿 只要居住在裡面,就可以足不出戶而在家中享受到完整的各種服務。
聽起來,這些公共設施似乎十分完美,但居住過的人都知道,這些公共設施在先天上就有其無法克服的缺點。例如,一個比美五星級 飯店的門廳要幹什麼?大飯店的門廳顯然有其功用,但住家的呢?居住在裡面的住戶除了每次經過的短暫十數秒外,有多少機會會在那兒逗留?而大樓的中庭在周圍 建築環繞下而變成不見天日天井的情形也十分普遍;為了節省電力噴泉往往變成一長滿青苔、充滿污水的淺水池;同樣的,有誰會拿書在視聽圖書室閱讀,而圖書室 中的書籍幾年下來又增加了多少?游泳池往因為水費及維護費用過高而停擺,健身房的命運通常也是一樣!這些公共空間不但佔去了住戶所購買的空間的一部份,使 得購買者所能享用的實質空間縮水,而且在維護不易的情形下,其看似美好的品質也很快就走樣,或者其維護費用直接反映在每月繳交的管理費上。但即使是這樣, 建商還是繼續興建這類住宅,而消費者也願意掏腰包購買。為什麼?
原因其實很多,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大概是台灣由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休閒空間不足。在已開發國家,由政府所營建管理的公共休閒 空間幾乎是遍佈每個社區,通常走不到幾分鐘的路程就有一個小公園,而且即使面積不大,但卻也規劃完整,維護良好。已開發國家在土地管理及規劃上的發展的確 是比我們長久且上軌道。但台灣目前會演變成現今這種綠地嚴重不足,導致私人建設公司必須以此作為銷售宣傳手段,背後也有台灣特殊的狀況。
原本台灣在6, 70年 代快速都市化的過程中,就注意到人口大量密集後的問題,同時也試圖建立一套都市計畫體系並實質地做了相應的都市計畫來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都市計畫中,其 實是規劃了許多公共設施用地,並且訂定了相關的取得年限,但由於政府缺乏整體遠見,又或許是台灣特殊的歷史地緣關係使得政府財政嚴重傾斜(財政收入與支出 都有嚴重的問題,在收入方面所得稅所佔比例太低且幾乎大部分依賴於受薪階級,而支出方面國防所佔比例又過高)同時也因為整個土地增值稅的課徵一直無法做到 公平的地步,並將土增稅的收入轉移至公共建設上。因此這些原本規劃好的公共設施用地便在取得年限到了之後,因為沒有財源而解禁歸還,而台灣的都市就便成沒 有綠地的水泥叢林,公寓大樓也就能夠用那稀少的盆栽做為廣告宣傳之用。妙的是,住在裡面的人還覺得自己住的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