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梣木高腳凳

朋友訂了一張高腳凳,要小小一張,椅面30x20公分,高60公分。

凳子幾乎是每個學木工,尤其是榫接家具,在入門學習時一定會練習的項目。板凳可以練習拼板、鑿孔開榫、理解椅子的基本尺寸、合理的椅子結構等等,算是之前基礎練習的總成。

我第一次做的板凳是在魯班學堂,材料好像是柳安木。做這把凳子實戰戰競競,但結果還不錯。



第二次作的則是單斜的變形,材料是山毛櫸。這時候我還不會複斜,但是想做複斜的形式,因此用了取巧的辦法。



將兩組單斜以對角方式交錯,而非平行,形成視覺上複斜的效果。



後來又回魯班上課時,做了一張複斜的板凳,老師可能覺得應該加點變化,於是把椅面邊緣做了點曲線造型。其實做這把板凳時,我們完全是按照既有的模板依樣畫葫蘆,所以沒有學到複斜的原理,不過倒是跑了一遍幾乎全部依靠電動工具完成從取材到成品的過程。



接著就是朋友要的高腳凳了。這張凳子我給了自己二個題目,一是椅腳與椅面連結的部位希望能有滑順過度的曲線,而不是硬梆梆的直線結合;二是希望能設計一個比較不一樣,用在腳踏橫桿與椅腳結合的榫。

關於第一個題目,原本我希望能用一塊厚五公分的木材完成椅面與這個曲線轉接的榫孔部位,但是在工具、經驗與時間不足的情形下失敗了。當時我沒辦法利用現有的工具完成(現在應該可以了),於是只好另闢蹊徑,將轉接的部位獨立成四個曲線木塊,然後再與椅面及椅腳結合。



關於第二個題目,通常椅凳承受重量時,椅腳會向外擴張,此時橫桿承受拉力。為了避免橫桿的榫頭從椅腳榫孔中脫離,一般的做法是用契片打入榫頭,擴張榫頭端部的尺寸以避免脫離。這個做法行之已久且簡單有效,而且只要在榫頭鋸縫尾端預先鑽個圓孔,就可避免契片打入後沿著木紋裂開的困擾。

不過,我還是想嘗試別的作法。有一些原因,一方面做榫接家具如果無法更強調榫接部位的話,亦即無法更強調榫接的技術與美感的話,那其實沒必要做榫接,畢竟現在工法與材料都很多樣。另一方面,我自己覺得目前的榫接家具主要使用硬木,榫的設計也是預設為硬木。除了一部分的傳統大木會使用松、杉、柏外,細木家具都是以硬木為主。但是大部分的硬木生長緩慢,除了歐美有人工造林的硬木外,其他來源多為原始森林。

要使用人造林,尤其是台灣的國產材,而又要採用榫接製作的話,那應該要為了軟木而重新構思榫構造的可能性。




不過這張凳子因為是友人訂製的,因此還是使用硬木而非軟木。但日後應該會嘗試使用軟木製作家具。

最後的成品是這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