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生活的實驗家

這幾年裏,因為工作的關係,從實際的經驗或書本閱讀的訊息中發現,我喜歡的建築師都是生活的實驗家。他們喜歡親自動手,改造自己的生活環境,將他們的感覺與想像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如果說,建築的目的是將環境轉變為切合自己的需要,那這種實驗的精神顯然是建築師必備的條件之一。



當然,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人的心智也會不斷的改變,因此這樣的實驗過程也會不斷地進行,在這種動態變化的過程中,我們的作品逐漸豐富、深邃。



以Alvar Aalto來說,我對其作品最感興趣的是他為自己蓋的實驗小屋。這棟小屋位於芬蘭Säynätsalo附近的一座小島,是他在蓋Säynätsalo Town Hall時發現的。在這棟小屋中,他實驗了很多不同的砌磚方式,而室內也運用了許多不同的材料,但這棟小房子並不像一般人對建築師住宅的想像那樣充滿了非解說不可的概念,這棟小屋是野趣的、隨性的、舒服的小房子。一個單斜空間的小院子中挖了一個洞,可以在戶外烤東西吃;湖岸上繫了一條Aalto自己設計的船;木頭與布料溫暖了室內的空間;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小草也隨意的在四周生長。是一棟有著詩意的小房子。



萊特自己的房子也是,他的West Taliesin是一棟不會完成的住宅,不會完成是因為它不斷地被修改,而且萊特對這棟建築並沒有一個「完成的想像圖」。在興建期間,熱騰騰的圖是當天出來當天蓋,師傅(萊特)畫的圖由學徒們(學生)蓋。大弟子指揮調度,小徒弟搬磚運泥,一起動手蓋自己要住的家。



台灣也有這樣的建築師,例如謝英俊。他在日月潭的事務所中,房子是必須親力而為的。被自己的汗水浸潤過的房子,才是自己的房子,不再只是一件商品,因為你參與了它的孕育,見證、接生了它的到來。

2004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位元城市

對「建築」下定義,從後現代的角度來看,似乎是一個謬誤的動作,但如果我們不把「定義」這件事看成是一種規範或指導原則,而將它看成是一種對未來的想像藍圖,那「定義」就變得不那麼僵硬。



在閱讀完William Mitchell的著作『位元城市』後,所得到的第一個感想是,過去對建築的看法有大幅修正的必要,而且建築很可能像電影一樣,成為另一種綜合藝術,而要達成這樣的狀態,寬頻網路與虛擬實境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這樣的感覺從何而來?首先,讓我們丟開技術、政治、經濟或文化等相關問題而回到數年前由黛咪摩兒與麥克道格拉斯所主演的電影「桃色危機」。在片中,麥克道格拉斯為了追查一件攸關自身安危的機密而以虛擬實境的方式連線到馬來西亞的一間電子工廠調閱相關資料,在片中,我們的男主角所使用的人機介面並不是像現在的電腦所使用的圖形界面(或更早之前的文字介面),而是以空間、以五官為對象的「空間介面」。從這一點出發,似乎讓我們對建築與網路之間看出一條與以往不同的道路,我們不必在乎概念是否能夠「落實」,因為「落實」已經有了其他的意義,我們所需要關注的就如同電影導演一樣,現今電影工業的各種技術已經讓導演能夠拍攝出他所能想像的各種畫面,因此重點必須轉移到創意,或者應該說是「說故事的能力」。因為在未來,建築設計的工作可能有一部份會轉移到網路世界替各網站或各種作業系統設計空間介面,而既然網路世界不需考量經費,法規,甚至是物理環境或周遭基地的各項條件,那網路上(或虛擬世界)的建築就越來越重視是否能給造訪的訪客各種感官或知覺上的衝擊了。我們可以看看目前新型態的關於虛擬實境的科幻電影(例如目前最受討論且最受E世代歡迎的駭客任務),似乎可以確認這種趨勢。



從這一點來看,建築的定義在未來的世界中可能會有什麼改變呢?或者不談定義而思考它所可能產生的現象時,我們可能會發現,網路建築將由於生產成本的降低、生產時間的簡短而相對地變得容易生產,並且因為這種現象而容易被消費,並且轉過來影響其生產方式,也就是說,網路建築可能會因為消費需求的增加而大量且多樣化的生產,就如同好萊塢電影工業一樣,而「樣式」的形成將只是為了生產而生產,建築原本所攜帶的嚴肅意義會更進一步地被削弱。這種現象似乎反應了建築將成為阿多諾所說的文化工業,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阿多諾對於文化工業的看法。



而當網路建築的影響力日漸增強時,實體建築的意義是否會隨之瓦解,還是做為網路建築的對照而益形鞏固,其結果尚待觀察。



後記:



這篇文章是在西元2000年求學時所寫的一篇小報告,其中某些觀點我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例如,文中所提若在電腦運算能力不斷提升後,出現一種以三度空間形式為主的「人機介面」時,我們的實體空間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新局?



只要想像一下就能理解,未來的我們,利用即時通訊軟體在「聊天室」中和初次「見面」的朋友聊天,是在一個有三度空間感的虛擬空間中進行。甚至是,當我們開機時,作業系統所提供的人機介面就不是「桌面」,而是「工作室」時,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2004年12月6日 星期一

居事二三(之一)

反省並檢視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以及內外在需求,然後想像未來的種種可能性之後,我們希望能達到一個較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態讓我們的生活形態與外在環境較良 好的整合在一起,並且是符合我們對未來的想像的。但是台灣大部分的家庭裡,這種比較和諧的狀況卻不常見。或許是我們不習慣自己動手改造自己居住的環境吧!

如果從小沒有自己動手的習慣,通常長大也不太會想要親手營造自己居住的環境。之前的工作經驗讓我發現,有很多業主在委託建築師設計時,會希望設計者能夠將 室內設計也一起做完,這樣他們搬進去時就有一個完美的家了。他們似乎沒想過「家」是需要時間經營的。或許,台灣的生活環境太方便也太制式化了。舉例來說, 在台灣的住宅市場上,通常一般人所能獲得的商品都已定型化。無論是公寓大樓的三房兩廳,或透天販厝的機能分層,一般而言都是大同小異。我們或購入、或租賃 這些住宅,然後再制式化的填入從市面上買到的相應家具。也就是說,「客廳」就擺「沙發組」和「電視櫃」,「臥室」就擺「床組」、「衣櫃」和「梳妝台」。

通常這些住宅商品都是由沒有太大想像力的建設公司所提供(其實這些建設公司採取保守的態度也是應該的,畢竟牽涉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這種規劃及使用的 方式或許有其傳統的合理性,但卻不是絕對的,尤其當前社會的生活形態愈來愈複雜,單親家庭、單身者、老人家庭都愈來愈多時,這種為核心家庭(雙親及小孩) 所設計的住宅就愈來愈不適合上述者所使用,而即使是核心家庭,其生活形態也往往有者巨大的差異。因此,對這種制式化的居住商品做適當的修正調整,才能適合 居住者使用,並把整個家庭的「重心」的提煉出來。要做到這一點,我覺得首先必須做到先前所提的「反省檢討」的工作。

但是一般的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所專注的工作往往是空間的造型、顏色、材質、氣氛等形式上的掌握。的確,這是我們這一行所受專業訓練的特長,但同時也是限 制。他們無法花時間和委託者溝通,並觀察委託者的特質,而他們為求顯現專業價值,有時也必須說一些別人不太能理解的行話,這時,委託人自己對深思熟慮過後 深信的某些價值的堅持就十分重要了。計成在園冶所提的「七分主人三分匠」可以用很多種觀點解讀,這也算是一種。